地址:黑河市通江路77号
(黑河市教师发展学院心理教研室)
电话:0456-96311, 6762109
QQ群:173566769
在线咨询(微信):13763701856,
13039769649,
13845698164
黑河市中医院 周 晶
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技术日益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类的平均寿命日趋延长,我国60岁以上老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越来越高,人口的老龄化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同时也带来了如何向老年人提供保健和医疗照顾等老年医学问题。由于老年病人群体具有一定特殊性,重视和探讨老年病人心理问题及心理护理,对护理心理学和老年医学的深人研究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老年病人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分析
(一)老年病人的主要心理问题
随着年龄增高,老年人各系统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减退,特别是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表现尤为突出,各种衰老征象相继出现,加上社会、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老年病人常出现如下心理问题:
1.焦虑、抑郁。人在患病后焦虑、抑郁**为明显,据上海曙光医院对83例内科住院病人的调查发现,主观上有焦虑者占63%,客观上有焦虑表现者占42%,;36%的病人有孤独感。老年病大多为慢性迁延性疾病,所以老年人更为明显。
2.性格固执。性格固执,多疑善虑,不易合作,与周围关系相处不慎融洽。脾气暴躁,情绪不稳 患慢性病的老年病人长期疾病缠身,对健康缺乏信。
3.不安全感。不安全感表现在身体健康和经济保障两个方面。到了老年身体各个系统和器官逐渐发生器质性和机能性变化,经常发生各种疾病,所以他们担心自己的健康,对身体功能很敏感,猜疑心加重。对经济保障的担忧,主要表现在老年人对生活保障及疾病的医疗和护理保障的担忧。这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国的老年病医疗机构主要分布在大城市,且数量较少。老年病防治工作也主要是面向城市,面向老干部和老知识分子,多数老年人只能享受到一般的医疗服务。
4.老年孤独感。老年人的孤独感较为普遍,且来自各个方面。由权势失落而诱发的孤独,主要发生于离退休的领导人员;群众失落感和信息缺乏是多数离退休者对退休生活的不适应所致;**普遍的是老年人在家庭关系中的失落感,老年人渴望并追求天伦之乐,良好的家庭关系是他们的精神寄托。如果子女由于种种原因,忽略了或忽视了对他们的关心,很少与他们沟通,家庭中的老者就会深深体验着孤独和苦楚。有专家曾对13963名城市老人调查,发现40%的老人有孤独、压抑、有事无人诉说之感。
5.适应性差。老年人不容易适应新环境和新情境,他们对待周围环境的态度和方式逐渐趋于被动,依恋已有的习惯,较少主动地体验和接受新的生活方式,学习新东西也有困难,对意外事件的应变性也较差。
6.拘泥刻板性,速度减退。老年人倾向拘泥于刻板行为。有研究发现,人到53岁以后刻板性就逐渐增强,以后各年龄组均呈显著差异。老年人在解决问题时为了求得谨慎,使决断速度减慢。他们注重准确性,担心闪失,宁愿牺牲速度也要少犯错误[。
7.趋于保守。老年人经验丰富,也注重自己的经验,并希望子女接受自己的经验。对由此而引发的矛盾不易理解,从而喋喋不休、爱发牢**,并引发情绪低落和波动。
8.怀旧情节。老年人的心理****逐渐表现出由主动向被动,由朝向外部****转为朝向内部****,因此很容易回忆往事,遇事情也容易联想到往事,过分沉湎于过去的“辉煌”岁月。越是高龄,这种回忆往事的趋势越明显。但终因似箭光阴的流逝而产生“无可奈何花落去”的遗憾,久而久之,则心情抑郁,性格孤僻。
9.角色行为不适应。首先是社会角色的变换,老年人一旦离退休,大多数从社会的主要劳动生产者转变为被动的消费者,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悲凉感,尤其是一些离退休的老干部,脱离了受人拥戴的权力岗位,变得敏感多疑,患得患失心理严重,其次是家庭角色的变换,由过去父母地位变换为祖父母地位由自己尽责赡养老人抚养孩子变换为由孩子照料自己,心理失衡,感到空虚、无所事事,且力不从心,觉得不如意、不顺心,产生急躁、烦乱心理或情绪压抑、低落。
(二)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
分析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习惯的改变。老年病人特别是60-64岁这个年龄组的角色行为不适应较其他年龄组高,这是因为这个年龄组扮演的社会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所致。他们从社会大舞台转变到家庭小舞台,旧的生活模式被打破,新的生活模式在短时期内建立,对此他们感到空虚,陌生,无所事事,且又力不从心,从而产生急躁、烦乱心理,觉得事事不如意,样样不顺心,变得唠唠叨叨,固执,部分病人性格发生明显改变,失去了过去应有的涵养,加上家人有的不理解,不能正确疏导和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有的甚至唇枪舌剑,或冷落不理,导致他们心情压抑、忧郁,情绪低落,成为一些疾病发生的诱因。65-69岁组心理特点:表现为对现状的不满与认可交织,有程度不同的精神负担。此年龄段对于离开工作岗位后的晚年生活已逐渐适应,情绪由消极又开始向积极恢复。但由于生活实践的磨炼,经验积累,表现为固执己见、常伴有喜欢唠叨,不服老。对自己偶然受到的失礼或不敬,往往内心闷闷不乐,而产生孤独感。70岁以上组患者,情绪波动不再很大,喜欢并且希望与人交流,对人生更加留恋与热爱,对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更加重视。
2. 社会因素。老年人对由支配者变为服从者的角色转换,心理上不适应,需要一段较长时间的适应,加之社会上部分人对老年人缺乏应有的尊重、爱护和理解,使他们产生失落感,觉得人情淡薄,对生活失去乐趣,对周围人失去应有的信任和理解,往往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变化,常生气甚至发火。这些都是导致心理障碍的因素,是疾病发生和加重的常见诱因。
3.老年群体心理特征。老年人社会阅历和经验丰富,对信息反应比较敏感,常注意观察周围人们特别是家庭成员对自己的各种反应,也很重视和在意周围环境中自己的角色效应,表现为多疑、多虑、善感、爱计较小事,患病后对医护人员的语言行为比较敏感,善于捕捉他们的语言和表情,从中片面地分析理解病情,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导致病情的反复和恶化。
4. 家庭因素。老年人十分关心家庭和睦,家人平安。患病后更希望得到家人关怀、理解和照顾,对老伴和子女的态度十分在意,稍有不满意则联想丰富,对心理影响很大。久病卧床者,一方面对自己拖累家人有愧疚感,另一方面对家人照顾的要求又十分迫切,这种矛盾心理时常交织而难以排解。 生活环境
二、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
(一)老年病人心理护理的一般护理措施
1.满足病人的感情寄托和心理要求,帮助病人建立与疾病斗争的心理准备和康复的信心。老年人**怕的是孤独,患病后又易产生失落感。为了****病人的失落孤独感,应以热情、关怀的态度对病人进行护理,使他们感到被尊重、被理解,从而在心理上得到慰籍,在感情上得到满足。采取不同方式与病人交谈,了解其个性、习惯及心理需求,缩短与病人之间的距离,增强信赖感,病人才愿意把心里话和家庭矛盾倾吐出来,以寻求理解和帮助。针对病人不同个性和心理需求,在提高****水平和熟练护理技能操作的同时,对影响病人康复的心理因素进行对症处理。
由于老年病人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所占比例较大,而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与心理因素关系极为密切。根据内科疾病病程长,难以根治且易复发的特点,应向病人多介绍有关保健知识,指导病人掌握自身心理调节及必要的功能锻炼方法,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建立起与疾病抗衡的心理准备和康复的信心。
2.满足病人了解自身疾病及有关知识的需要。患病后病人**关心的是疾病的转归和预后,此时他们对医护人员语言、表情极为敏感,对同种病人转归极为关注,为此要求医护人员语言慎重,表情不可轻易流露,以免造成病人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同时介绍该病的发****展、****、转归等及病愈或好转的病人情况,****其思想顾虑,帮助他们增强战胜疾病的勇气。
3. 注意环境因素对病人的影响。环境是指影响机体生命和生长的全部外界条件的总和,包括生物的、物理的及社会的等范畴。在做好心理护理时,更要注意到不良环境对病人的影响。如在病床安排时,尽量使类似情况的病人相居一室,避免城市和乡村、离退休和在职等不同情况的混杂,以避免病人生活上和心理上不必要的困扰。努力创造一个和谐、信赖和舒适的医疗环境,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4.老年病人用药的心理行为反应。在老年人用药过程中药物的心理效应表现得更为突出,他们对药品的产地、包装、价格等都很重视。因此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文化程度及病情对药物的药理作用给予一定的解释或暗示,从而使药物的生理效应与心理效应达到****的结合。同时还应注意,老年人对药物的降解作用及排泄作用减弱,易产生副作用,其中包括心理症状。例如利血平、左旋多巴、巴比妥、安定等都可引起抑郁症状。在临床上应予以注意。
5.维护患者自尊。依赖退行性行为是住院老年病人常常出现的行为反应,护理人员对这些行为所持的态度及反应,常是维护患者自尊或降低患者自尊的关键。一个因疼痛哭泣的男患者,医务人员的反应如果是:“大男人还哇哇地哭!”只会使患者微弱的自尊受到更多的伤害,相反地,如果反应为:“你很坚强”或“你很努力”倒更能维护患者濒于崩溃的自尊。互动中给予支持、鼓励与赞许,即成为老年患者维持自尊的必要途径。
6. 调动患者的主动性。老年人因生病而住院,在许多方面都失去了控制的能力。如果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会造成病人的焦虑不安,引起适应不良行为。医护人员在****患者的过程中,若能提供患者对发生在其周围的事情有更多的控制力,如协助患者了解他的处境及状况,让患者采取某些行动以掌握自己的情况,或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利,则能减轻患者因失控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提高患者对那些无法控制的情况的忍受度。
(二)对老年病人常见心理问题的辩证施护
1. 缓解孤独、失落感。可采用满足法,如仍以离退休前的职务或老人喜欢的称呼相称,会认为你很重视他;耐心倾听老人的谈话,对老人的健忘和啰嗦给予谅解;老年人患病后都希望受到注意和关怀,因此要鼓励亲友时常去医院看望,以减少其孤独感,但亲友探视时不要在老人面前谈论不愉快的事情和太令人兴奋的事情,以免引起情绪波动,尤其是在心脏病之类的患者面前,更应注意这一点。
2.对焦虑心理的护理。可采用行为疗法,尽快****其对医院的陌生感和对医护人员的距离感,通过护患沟通充分了解焦虑形成的原因,给予适当安慰,耐心解释焦虑情绪带来的危害;并运用语言暗示来缓解其焦虑情绪;还要注意病人和亲属交谈对稳定情绪的重要性。必要时引导病人发泄焦虑情绪。
3. 克服不安全感、适应角色的转移。了解病人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反应的原因,采用积极暗示的方法。对疑心较重的病人可暗示****手段的先进性,暗示医护人员经验丰富,一定能治好他的病等。
4. 克服暴躁情绪,保持乐观态度。给予同情和安慰,经常同病人谈心,了解产生情绪变化的原因,帮助病人正确对待疾病,指导病人掌握发病规律,调动病人与疾病作斗争的勇气,启发其作力所能及的事以转移注意力;还要做好家属的工作,因为家庭对待老人的态度直接影响着老年病人的情绪变化。
三、与老年人沟通的技巧
(一)话题的选择
在与老年人交谈时,能否选择恰当的话题是交谈的技巧之一。与刚认识和新入院的老年病人,开始沟通是不容易的,他可能会因为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既没有熟悉的人又要受到疾病的煎熬,产生恐惧、悲观等情绪,往往导致初次交谈的失败。你可能为他做了很多工作却得不到信任,所以护士应因时、因地、因人来确定适当的谈话内容,在给新病人进行入院介绍时,要热情礼貌,使老人感到受尊敬和重视,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和温暖。
(二)交谈的方式
交谈时人际沟通的基本形式,也是护患关系的重要内容,是传递信息和交换信息,观察病情的**简单、**直接、**重要的方式。要提高交谈效果应注意交谈方式。在与病人沟通时,针对病人多疑、悲观、忧虑的心理特点,可适当选择4种交谈方式。
1.开放式。我们在询问病人的感觉或症状,了解病人的真正需要时,可以这样问:“您今天感觉怎么样?有什么不舒服吗?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吗?等,给予患者述说描述的机会,拓宽交谈的范围。
2.启发式。在临床上常常遇到有的患者不愿说出自己的问题,有的患者不知道怎样描述自己的真实想法或对护士缺乏信任。护士应多启发患者说话,不要灌注式的连续发问,应善于发现问题,诱导病人谈出有价值的问题。
3.讨论式。我们给患者进行卫生宣教和健康指导,可以运用讨论式的交谈方式,更利于患者接受。使用疏导性语言,可使患者倾吐心中的积闷和忧郁。当病人谈到伤心的事时往往会痛哭流涕,护士应予以理解和同情,不要制止,使其畅所欲言,一吐为快;然后再用疏导式的语言,慢慢使其平静下来,这种谈话本身就是心理****的一种方法。
3.掌握倾听的技巧。倾听是心理****的一项重要的技巧。老年病人容易激动,有时谈的兴奋时,会滔滔不绝。这时听患者谈话,既可加深理解,又有利于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
4.无声语言。无声语言是人们进行交际时通过自己的仪表、姿态、神情、动作等来表达思想感情、传递信息的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无声语言主要有三大类:表情、手势、体态。与老年病人交谈时应面带关怀、亲切地微笑,在病人备受疾病折磨而极度痛苦时,应收敛笑容,予以关注、同情的目光。护士在进行语言交流过程中,语调要轻一些,语气要温和一些,速度要慢一些,并配合适当的手势、姿势与表情。
综上所述,对老年病人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可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在我国,对老年心理学的研究是从80年代以后才开始兴起的,研究力量还很薄弱,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对生命质量和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老年病人的心理问题在不断变化,心理护理方法也要不断更新,需要更多的人潜心研究,为临床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