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黑河市通江路77号
(黑河市教师发展学院心理教研室)
电话:0456-96311, 6762109
QQ群:173566769
在线咨询(微信):13763701856,
13039769649,
13845698164
——逊克县民族小学 罗立新
在近二十年的教学生涯中,自己不断的搜集和体会影响学生学习问题的心理因素,下面浅谈几点:
一、认知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是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再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认知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实现:一是认知过程;二是对学习的认识及态度。认知过程中,整个认识过程的每一环节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发生作用。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这些环节的综合表现为学生的总体智力水平。学生感知觉过程或能力影响学习成绩,因为人们的感知觉能力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主要存在于观察力、敏感性、准确性等方面。教师要清楚意识到感知觉、注意、记忆及思维等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
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及态度,对学习重要性理解不足,对学校功能的认识有误等,都会对学习表现出无兴趣;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认识有误或缺乏努力或丧失自信等,也都会影响到学习成绩。由于有的学生并不了解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对他们来说,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而缺乏动力的学习,教师的任务是要通过各种方式尽可能地使其了解学习的重要性质。比如:从生存的需要、人生的价值等方面从成功的和失败的例子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二、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非智力因素是情绪、情感、性格、气质、动机、兴趣、意志等个性心理特征。在个性心理结构中,诸多飞智力因素组成了彼此联系,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是人的个性中**活跃、**积极的因素,它决定着人进行活动的积极程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学习动机、情绪、情感等个性特征都会对学习成果有很大影响。
一般来说,缺乏毅力的学生有时会知行脱节,直接导致学习成绩差,这类学生往往不能克服困难坚持学习。在学习顺利时,能够坚持学习的时间也比别人短,若遇学习不顺利,则会干脆放弃学习。对那些缺乏毅力的学生,采取及时给与强化表扬。强化的方法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参照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原理,通过在无条件刺激物和中性刺激之间建立联系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毅力。随着学习毅力,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提高,学生知行脱节行为自然扭转,反过来促进学习成绩的进一步提高。
三、考试前的焦虑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考试焦虑的产生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因来自于学校、家庭和社会;内因与个体的个性、抱负、经历、认知水平及心理承受能力都有关系。考试焦虑是后天形成的心理障碍,它是个体在不良的教育环境下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对学生而言大多数是因为家长和老师有意或无意对孩子的学习提出过高要求,超越了个体的承受能力进而形成了不同的心理问题。
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考试焦虑程度也不同,这是由于生理成熟水平对个体考试焦虑的影响,有的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易产生考试焦虑,因为高级神经系统对兴奋和抑制的调节能力较低,易受环境的刺激而不能维持平衡。学生到了3---4年级,就不像低年级学生那样容易产生考试焦虑,据调查材料表明:初中生总体产生考试焦虑和焦虑的程度,比小学高年级学生高,比低年级学生低,到了高中由于面对前途的选择所以考试焦虑水平显著增高,**易产生考试焦虑。
四、学校及其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学校因素影响小学生学习成绩的有:教师因素和同伴因素。来自教师方面的主要负面因素是有些教师遇到学生出现问题时,不善于正面引导,而是采取讽刺挖苦等方式处理,不大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有时会有意无意地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如有的教师对于某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加训斥,这些做法对于本来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可能会极大地伤害其自尊,对于自信心比较强的学生也有可能使他们的自尊心从此下降。
同伴的影响作用也很大,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有时超过家长、老师。比如班级的风气,学校的风气等,如果一个班级的学生风气好,大家互相影响,就能够把学习作为主要目标,相反大家都不爱学习,不能把学习作为主要目标等,就会影响学习效果。
家庭对小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父母关系不和,父母的管教方式不一致,父母过于溺爱和父母过于严厉等方面。父母关系不和对小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不是必然的,但与父母关系良好的家庭相比较,负面影响的可能性更大。在这种家庭中,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往往更容易走极端,他们或者由于自身生活的不满意而把无限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无原则的溺爱,或者只顾自己的生活而忽视对孩子的管教,在这样家庭中成长的小学生,有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以致影响他们专心致志的学习,有的则出于对父母的不满,而故意以学习差来报复父母,对待孩子的许多具体问题上,父母双方意见不一致,这种情况有时会使孩子感到无所适从,有时又使他们有机可乘,这种矛盾的家庭、矛盾的管教,会使孩子产生矛盾的心理,以致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
五、培养积极心理体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工作要注视以人为本,教学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精华,要通过学生心理机制的选择、消化,才能渗透在人格之中,学生才能从幼稚走向成熟。所以确立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格塑造,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
一切教学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活动、实践、锻炼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学生的学习良好品质和意志,勇于探索的行为以及自尊、自信善于适应社会的良好品质,不是在书本里而是在自我积极参与的集体活动中产生和养成的。教学中要着重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究学习的实践活动,教学过程善于运用激励手段,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如可以采取课堂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问题,当学生回答正确而精彩时,老师可以带头鼓掌,或给予表扬,通过课堂运用激励的语言和其它激励的方式,形成激励的氛围,让每个学生在每堂课都有成功的体验。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有意识地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介绍科学的百折不挠、攀登科学高峰的感人业绩,是使学生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利用各科教学内容的特点,如人物、事物等来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完善自我意识,学会自我控制,培养自我发展能力,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健康成长的榜样和范例。
总之,提高了自身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心理问题,提高了教育能力和科研能力。自己要不断深入学习下去,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