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黑河市通江路77号
(黑河市教师发展学院心理教研室)
电话:0456-96311, 6762109
QQ群:173566769
在线咨询(微信):13763701856,
13039769649,
13845698164
开展心理服务 促进心理健康
张明元
(黑河市心理工作者协会)
近些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及国家有关部门对心理健康、心理服务等工作接续做出多次部署,从顶层为开展心理服务、提高全民心理健康水平进行了设计,深刻理解党和国家有关心理服务、心理健康顶层设计思想,****把握心理服务与心理健康的内涵、意义,积极探索我国现阶段开展心理服务、促进心理健康的途径,是心理工作者要研究的重要现实课题与历史责任。
一、心理健康与心理服务
心理健康与心理服务相对于人们日常接触的身体健康与生活工作等服务显得有些陌生。明确心理健康与心理服务的意义与内含是开展心理服务,促进、维护心理健康的基本前提。
(一) 心理健康
1.心理健康的概念。
通常所说的健康是指人的肌体生理运动所处的良好状态。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自我内部心理过程和谐、主观意愿与客观实际相一致、个体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完好状态。心理健康与否可从人的认知、情绪、自我意识、人际关系、社会适应5个维度来测量。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得当、人际和谐、环境适应良好、自我意识完善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志。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健康。人的心理过程是由个体自主独立完成的,离开具体的人,心理活动状态的良莠便无从说起。通常所说心理健康泛指个体心理的完好状态,这表明心理健康是个体自有的、相对独立的状态(即:心理健康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2.心理健康的内在因素。
心理健康是指人各项心理活动的良好状态。心理状态是个体在相应的客观环境下,依靠自身的心理活动来维系的。除了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个体自身内在的心理因素(即:心理健康的内在因素)是心理健康的主导因素。心理健康的内在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内隐的,具有基本、衍生和发展功能的,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心理素质由认知品质、个性品质和适应性三个维度构成。[1])、自我意识、个性特征及人格特质等。个体心理健康的内在因素是决定心理健康与否主观因素。充分调动发挥个体内在心理因素是实现、维系、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基本要求。
3.心理健康的意义。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处于完好状态。心理活动是个体基于意识(即:意识与无意识)的基础上,由需要、意愿引导的自主性精神活动。人的思想、情绪、意志由心理活动产生,心理活动铸就人的灵魂,统御人的思想、情绪(感受)、行为。心理健康即心理处于完好的状态,心理健康为个体认知、情绪(感受)、意志、行为保持合意、成功提供可能,是个体认知、情绪与行为适应、符合环境要求的基石。相反,若心理状态混乱、失衡就可能使个体的认知、情绪(感受)、行为偏离正确的轨道,出现各种心理、行为问题。心理健康的个体会使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自觉性得到充分发挥,以正确的行为目的,指导其正确的行为,获得良性的心理感受。心理健康是个体实现健康成长,实现自我社会价值的心理基础。人是万物之灵、是社会的主体,个心理健康将成就整个社会心理健康,为社会和谐进步提供心理保障。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幸福安康、影响社会和谐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健康的心理状态,会使每个个体对生活充满信心、增强动力,使个人的能力与价值得以很好地发挥,人际和谐与良好的社会适应,会让整个社会充满活力。开展心理服务,通过宣传、普及心理学、心理健康知识,提高民众的心理健康意识,增强民众参与心理健康实践的主动性,实现、维护民众心理健康,提高民众的健康水平,事关每一个个体的身心健康,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保障。
(二)心理服务
1. 心理服务的概念。
1)心理服务的概念。心理服务是指面向服务对象开展的有关心理知识教育、心理素质培养、心理活动指导、心理问题疏导与咨询、心理危机干预等一系列活动。根据心理服务的不同目的与运用范围,心理服务分为社会心理服务与心理健康服务。
2)社会心理服务。社会心理服务是运用社会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方法为社会和谐发展提供的一系列服务。社会心理服务从社会治理需要出发,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实现现代社会治理为目标,通过各种服务消解社会心理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为“构建和谐中国”保驾护航。
3)心理健康服务。心理健康服务是指运用心理学及医学的理论和方法,预防或减少各类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系列过程,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心理咨询、心理疾病****、心理危机干预等。
2.心理服务的内容。
1)社会心理服务的内容。就社会心理学的视角,社会心理服务分为:个体层面、人际层面、群体层面。
在个体层面上,社会心理服务包括正确的社会态度服务和健康的社会情绪服务。社会心理服务中的社会态度和社会情绪服务,实际为对民意和民情的了解与解决。在人际层面上,社会心理服务包括客观的社会认知服务和健全的社会影响服务。这种心理服务主要体现在,帮助人们正确理解和认识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此对应的便是社会影响,意谓社会中个体或由个体组成的群体对其他人心理与行为的影响。正确发挥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利用社会舆论提供正能量,进而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是社会影响服务的关键方面。在群体层面上,社会心理服务包括积极的社会行为服务和公平的社会公共服务。积极的社会行为服务意谓同情、合作、分享、助人、援助、捐赠、奉献,即对人或社会有益的亲社会行为。公平的社会公共服务,强调向不同阶层、不同群体提供公共服务的公平、公正性。这一点可从这些群体对公共服务评价和反馈中得以印证与体现。
具体的社会心理服务,主要体现在为创新社会治理、化解社会矛盾、防控社会风险、深化平安建设,以及对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及性格偏执人员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等方面。
2)心理健康服务的内容。
根据《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卫疾控发〔2016〕77号)的提法,心理健康服务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心理咨询、心理疾病****、心理危机干预等。从心理健康服务的实际需要讲,心理健康服务的内容应包括:心理健康知识讲授、心理素质素质培养、自我意识的完善、心理活动指导、心理健康技能训练、心理能力的提高、心理的问题解决等与心理健康有关的内容。
3.心理服务的意义。
心理服务包括目的、任务不同的社会心理服务与心理健康服务,心理服务的意义需分别从两个方面表述。
1)社会心理服务的意义。
通过系统化心理服务,****提高社会成员的心理素养与思想觉悟,提升人们的心理承受与适应能力,为预防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构筑良好心理基础,从而使更多的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强心理疏导与沟通,增进人际与群体间互信,****社会主体间的猜疑、敌意,增强主体间良性互动,从心理上建立多层面的社会互信;开展社会心理服务,通过心理教育与辅导,促进人们建立健康心态,改善不良社会心态(社会心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某些社会群体中的宏观、动态、普遍的社会心理态势),如:社会上较高的不公平感、不安全感、仇官、仇富等一系列负面心态、情绪,增强社会的融合度;通过社会心理服务,实行关注细节和更加人性化的专业化社会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效果,加强社会建设,助力构建和谐中国。
社会心理服务是社会心理建设的基础,建构中国特色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其实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建设。
2)心理健康服务的意义。
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提高民众的心理素质、自我意识、心理健康水平,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健康。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促进社会心态稳定和人际和谐的关键措施,是培养良好道德风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源头性、基础性工作。
4.心理服务的方式
心理服务的目的为了提供服务对象的心理品质与心理健康水平,进而实现人际和谐、社会和谐,促进人的****发展,更大效度地实现人的价值,进而推动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在开展心理服务中,针对社会心理服务与心理健康服务的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内外结合,强调自主、自助,采取集中与分散、他人服务与自我服务等形式,通过教育、辅导,疏导、咨询、培训、自我完善等方式,提高个体心理素质与心理活动水平,通过疏导、咨询等形式化解个体自身、个体之间及个体与社会间的冲突与矛盾,促进个体心理健康成长与社会和谐稳定。
5.心理服务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在心理服务与心理健康这对事物中,心理服务是手段、工具,心理健康是目的、结果。充分发挥运用好心理服务这个手段,实现民众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是心理服务的目的。服务是基础、前提,服务要细致周到、扎实有效,才能保证目的的实现。因此,切实开展好心理服务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基础、保障。
二、提高认识,增强“开展心理服务促进心理健康”的自觉性
(一)市民心理健康现状需要心理服务
我们组织的市民心理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我市市民心理健康状况总体看是好的,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且有些问题呈现出加重的趋势。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功利、逐利等思想泛起,一些人倾心于对利益的追逐,忽视对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塑造,认知上产生一些模糊、混乱与误区;自我及其利益在一些人那里变得更为重要,而自我责任、义务却被愈加淡化;许多人显得更为、势利、轻薄、浮躁,焦虑等负性情绪成为较常见的社会现象;一些人的理性思考被淡化,身心感受愈加受到关注,一些人意志品质衰退,个人的心理承受、社会适应能力有些弱化;在一些人那里个人意愿得以强化,人际信任在下降,人与人情感变得淡漠,人与人相互距离拉大,分离冷淡在一些时空常有出现;心理亚健康、不健康人数的比例在逐渐增大。市民的心理健康现状着实应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市民的心理健康现状呼唤有效的心理服务。
(二)一些市民的心理现状及态度,呼唤关注心理健康,接受心理服务
一些人心理问题频出、心理健康不良等现象的出现,都有其主客观原因,并不可怕。正真成为问题的是:一些人面对自身心理上现存的问题所采取视而不见、熟视无睹、不屑一顾的态度,使得虽说原本不大的问题,失去了改变的****时机,带来了使现有问题恶化、加剧的可能。对于自我心理发展、变化重视不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心理出现问题是可能的、现实的,由于缺少应有的自觉,便会对自我心理问题熟视无睹;尤其是受“功利思想”影响,思想行为以逐利为****目标,而放弃了对自我心理的关注;也有单纯追求安逸、享乐,不想对自我做出任何约束而放弃了对自我心理的关注;还有因缺少应有的心理知识,不了解自我心理发展、成长是个自觉的过程,而放松了对自我的心理管理,等等。这些人对自身心理现状的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使自我心理处于一种放任的状态,此种现状呼吁广大市民要清醒地认识到,心理发展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自我心理管理是每个个体义不容辞的责任,对自我负责是每个人的首位责任。一些人对自我心理成长不负责任的态度,呼唤社会有关方面提供周到的心理服务,促其改变心理现状;一些人对自我心理成长不负责任的态度同时提示心理服务人员,应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使命,心理服务工作意义深远,重任在肩。
(三)市民现实、维护心理健康需要心理服务
心理健康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自我内部心理过程和谐、主观意愿与客观实际相一致、个体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完好状态。要达到这一状态,首先,要广泛地开展心理服务、心理健康社会宣传,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丰富广大市民的心理学与心理健康知识,进而提高广大市民对心理服务、心理健康意义的认识与参与心理健康的自觉性;其次,针对市民现存的一些心理问题开展心理咨询,消解其心理压力与不良情绪,疏导其不当的行为(必要时请专业人员进行心理****、心理危机干预等);再次,结合生活实际开展相应的心理辅导,引导广大市民丰富主观心理知识、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不断完善自我,促进其心理健康成长。维护、提高市民心理健康水平,需要充分有效的心理服务。
(四)开展心理服务是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应有之义。“心理”是人之灵魂,心理凝结人的情感,反映人的意志,引导人的言行。在践行“以人民为核心,由人民当家做主”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的实践中,统一全民族的意志,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决胜小康建设,召唤我们为市民做好心理服务;解决其现存心理问题,促进市民的****发展,完成民族复兴的伟业。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开展心理服务、促进心理健康是十九大的应有之意,是贯彻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举措。
三、如何开展心理服务促进心理健康
开展心理服务、促进心理健康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具有涉及面广、社会参与度高、专业性强、被服务对象主观作用突出等特点,有效地开展心理服务、促进心理健康需要社会多方面真诚协作。
首先,要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对“开展心理服务、促进心理健康”工作的组织领导。习近平同志2016年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的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国家十三五计划提出:“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加强心理健康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 2016年12月,国家卫计委、中宣部、中央综治办、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人社部等22部门共同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卫疾控发【2016】77号简称指导意见》),对加强心理健康服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党中央与国务院及国家有关部门已对开展心理健康、心理服务做出了顶层设计,时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做好实施与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应认真学习上级有关心理服务、心理健康工作的精神,充分深刻认识心理服务、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意义,确定“心理服务、心理健康”主管牵头单位,制定我市开展心理健康、心理服务工作(意见)方案,各相关部门按照工作分工,明确工作任务与责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从宣传教育等基础工作起步,逐步****深入推进,使我市心理服务、心理健康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序运行。
其次,广泛开展社会宣传,增强社会各方及广大市民参与心理健康与心理服务活动的自觉性。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事关社会稳定与和谐,是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工程;心理健康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将有助于提高全民心理素质、实现全民****发展、生活质量提升,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心理保障。这些工作都是全新的工作,需要社会各方面、全员参与,因此,需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地做好宣传工作,宣传党中央、国家对此项工作的要求与部署,把广大市民的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国家对心理服务、心理健康工作要求的精神上来,增强广大市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自觉性;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广大市民的心理健康意识,激发其自觉维护心理健康的热情,为心理服务的顺利实施夯实牢固的群众基础。
再次,社会各方面及广大市民要提高心理健康意识,自觉投身于心理健康与心理服务之中。心理活动过程掌控着人们“铸造思想、引发情绪、选择行为、人际和谐、社会适应”的各个环节;个体心理品质、水平左右着其生活、工作、学习的质量与效能,影响着个体社会价值的形成与实现。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个体的心理水平是社会整体运行质量与效能的保障。开展心理服务、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事关每个单位、每个市民的切身利益,各单位、每个市民应从为自身健康成长、单位事业发占负责出发,投身于心理健康与心理服务之中,身体力行,努力学习、自觉实践,共同为提高全体市民的心理健康水平而奋斗。
总之,心理健康与心理服务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宏伟事业,不论是从有利于个人成长考虑,还是立足与国家民族振兴的需要,我们都有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为提高市民心理健康水平而尽力,每个市民都应主动地投入到心理健康、心理服务这项工作中来。
提高市民心理健康水平是目的,开展心理服务是手段。开展心理服务,为市民“打造合理认知,完善自我意识、实现情绪稳定,保证行为适当,实现人际和谐、社会适应良好”提供******的服务,为我市广大市民心理健康提供知识给养、心理支持、方法指导等,提高市民心理健康水平,为我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增添精神动力。
.
参考文献
[1] (【原载:心理科学,2001年24卷,第1期,110-111.】)
[2] 陈雪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 中科院院刊,2018,(03):308-316.
[3] 俞国良. 社会转型:社会心理服务与社会心理建设[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7,(4):433—439.